作者:风影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前,11军31师为迅速查明当面越军兵力部署情况,为出境作战做准备,组织侦察力量在木桑地捕捉越军俘虏。师侦察连一个战斗小组,在调查了解木桑地区敌情、地形的过程中,于1月30日在热水塘实施伏击捕俘,毙敌3名,我轻伤2人,未能抓到活口。
1月28日,师侦察连受领任务后,师侦察参谋带领4名侦察兵,进驻亚拉寨,向民兵调查了解了木桑地区的敌情及道路情况。1月29日,侦察组按民兵提供的路线,隐蔽运动到热水塘附近秘密观察,选择进出木桑地区的行动路线。
1月29日12时许,他们发现有4名越军公安屯士兵沿西罗楼至班盆河小路巡逻。经向边民询问,了解到这股越军第二天要从班盆河返回西罗楼,会途经热水塘,时间均在12时左右,已基本形成规律。
侦察小组分析认为,这4名越军远离驻地巡逻,没有阵地依托,很难得到其他越军的支援;敌巡逻路线离边境很近,有利于我选择伏击位置,便于迅速撤回。据此,侦察小组决定在热水塘伏击捕俘。
当晚,他们研究了伏击捕俘方案,捕俘组由2人组成,部署在小路北侧,负责抓俘虏;火力组3人,部署在小路南侧,以火力杀伤进入伏击圈之敌,支援和掩护捕俘组行动。
一切准备妥当,但在实施过程,却发生了三大意外:
意外一:迷路了!
1月30日凌晨1时,侦察组从亚拉寨出发。因夜间视度不良,地形复杂,在行进中迷失了方向,9时才到达界河,未能在天亮前到达预定伏击位置。
为此,侦察小组不得不临时改变方案,决定在国境线我方一侧的有利地形设伏,当敌接近时,全组同时开火,将前3名敌人击毙,将后1名击伤(不要打死),而后由火力组担任掩护,捕俘组过河捕俘。
意外二:越军从4名增到6名!
11时30分,全组刚刚部署完毕,越军已接近我伏击地区,但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4名增至6名,还携带轻机枪一挺。
这和预想中的情况大不一样:我军自己才5人,越军却有6人,如果泰国的墓地情降应对不当,不但抓不了越军俘虏,自己还可能被越军抓。
怎么办?官兵果断决定:打!
当6名越军全部进入我火力杀伤范围内时,战士王忠琴首先开枪,将走在前面的越军机枪手击毙,接着全组同时开火,又毙敌2名,6个越军只剩3个活口了。
意外三:仅剩2名越军拼死抵抗!
越军骤然受到打击,大骇,剩下的3名越军中,有一名沿小路逃跑,另2名敌人躲在小路以北独立石后面。
捕俘组正准备渡河捕俘时,躲在独立石后面的2名越军向我射击,我军两个小组迅速撤出伏击位置观察。20分钟后,未发现有越军增援,决定由1名战士担任掩护,其余人员立即过河,查看被击中的敌人中有无活口。
然而,捕俘组刚刚到界河中央,躲在独立石后面的越军凭借有利地形,拼命向我猛烈射击,排长高明成、战士姜崇发负伤,全组被迫撤回。
此战,我军5人侦察捕俘组虽然击毙3名越军,但未能抓到活口,自己还有2人受伤,未达成战斗目的,其教训主要有三。
一是未充分熟悉地形。侦察捕俘组对热带山岳丛林地山高谷深、草深林密,容易导致夜间行进迷失方向的特点认识不足,在深沟中迷失了方向。转了半夜,也未能按时到达预定位置,没能事先形成伏击圈、做好充分准备,造成了隔河对峙的局面,基本失去了捕俘条件。
二是准备不足。战前,侦察捕俘组虽然进行调查询问,掌握了越军的基本活动规律,也选择了伏击位置。但在捕俘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没有进一步进行严密的组织准备,导致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是过于大意。仅安排区区5人实施捕俘,越军突然增加2人,导致应对失措。在失去捕俘条件的情况下,侦察组本可放弃当日的行动,择日寻找战机,但侦察捕俘组依然仓促发起战斗。隔河射击后,明明知道越军还有活口,依然冒险渡河,导致人员受伤。
当然,此次战斗虽然没有成功,但侦察组在战斗中表现十分英勇,遇到意外情况敢于决断、敢于担当,取得毙敌3名的战果,展现出了侦察兵的战斗素养和战斗作风。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欢迎文创作者加入,留言或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