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之前,我国的军队里是没有军衔制度的,在建国之后,中国才逐步完善军中的各项制度。在1955年到1965年间,一共有1614名将领被授予了军衔,其中有许多将领的名号都被人民所熟知。
在当时的评选名单中,有10名大将、57名上将,令人疑惑的是,其中有些人的知名度反而没有中将少将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百姓熟知与鲜为人知
由于被授衔的人数颇多,我们只能在此列举两位比较贴切今天主题的人物。第一位就是百姓较为熟知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原型之一的王近山将军,他是一位军中悍将,曾经参加了襄樊战役,淮海战役及渡江战役等多个著名战役,更是凭借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一战扬名。就是这么一位大名鼎鼎,军功赫赫的将领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而我们要讲述的另一位将领,他并没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但他却是一位开国大将,他就是谭政。谭政是一位资历很深的党员,在红军革命期间,他就开始主要负责政治工作,虽然谭政较少参与部队指挥工作,但是共产党从井冈山斗争一路走到和平年代,谭政所做出的贡献是绝对不能够被忽视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谭政即谈政也,他的优势就是做政治工作,而他确实不负所托,他拥有极强的动员力与敏锐的政治目光,他所撰写的许多战斗总结与思想报告对于军队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4年所发表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就是部队政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建国之后也曾多次被印刷学习。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先锋,谭政一人可抵千军万马,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大将。但由于工作侧重点不一样,相对于其他领兵打仗的将领来说,他的知名度并不那么高。
评选军衔的标准
说了这么多,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一些知名度高的将领被授予的军衔低,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将领被授予的军衔高呢?
究其根本是因为评选的最终标准是看资历与战功,而不是知名度。资历就是资履和阅历,从红军发展史中所经历的三次战争来看,评选最看重的是将领们在红军创建早期的贡献与建设,也就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贡献。
虽然抗日战争期间与解放战争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屡立奇功的将领,但是由于他们在红军早期发展的职务并不高,所以在资历这一点上,他们并不占优势,红军资历较高的将领会获得较高的军衔。
另外,人们听过名号的将领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指挥的将领,这一类战将通常在革命战争的后期,比如解放战争或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突出,百姓比较熟知。但是决定一场战争的因素往往有很多,共产党能够攀登至胜利的高山之巅也并非全部依靠一线指挥的将士。
像前文中提到的谭政大将,他就是做政治工作,虽然他不擅长枪杆子,但是笔杆子就是他的武器,他用这个武器稳定军心,完善军队建设,促进政治发展,为党的稳步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授衔评定的标准是综合性的,是全面性的,并不是仅仅只依靠百姓的熟知度。
另外各位将领的后续发展也会对知名度有影响。比如张震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之后,后来一路晋升,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官至副国级,但也有将领在授衔之后发展坎坷,逐步淡出政治舞台。这也是影响知名度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军衔是一种荣耀,但绝不是一个枷锁将各位人中豪杰困于此中,无论各位将领是否都被人所熟知,他们默默传承的革命精神都值得每一位国人铭记与学习。
标签: 开国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