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有什么独特的建筑风格?
北京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至1911年清帝退位的约500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24位皇帝。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故宫迎来了新生。故宫成为我国明清两代仅存下来的皇家宫殿。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存的故宫建筑在布局上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神,中轴对称,前宫后苑。
整个故宫长960米,宽7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边环绕城墙和护城河,四周4门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故宫的宫城中轴线上有5个主要的门,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乾清门、神武门,其左右为东华门和西华门。整个宫殿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内廷。
故宫的外朝部分,组成为太和门庭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文华殿以及武英殿。
故宫的内廷部分,分三路。中路包括由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组成的后三宫,嫔妃住所的东西六宫,皇帝的住所养心殿。西路包括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安宫,寿康宫。
东路包括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乾隆花园。此外还有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五所等。
故宫占据了整个北京最重要的黄金地段,从总体的布局上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思想。
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00米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
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了重点,即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的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故宫建筑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
一是大与小的对比。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盒子似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处外,在艺术上起到对天安门的烘云托月作用。
二是高与低的对比。为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围采用了低矮连续的回廊。这让太和殿在低矮回廊之间更显示出高大的身姿。
三是宽与窄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所形成的狭长空间与太和殿前广阔的空间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
四是明与暗的对比。故宫在色彩上给人的强烈印象是金碧辉煌。金黄色的琉璃瓦与青绿色为基调的檐饰相对比,在蓝天、白云辉映下显得非常辉煌。
五是繁与简的对比。雕梁画栋,镂金错彩,这就是繁。这与殿外单色调红墙和黄色琉璃瓦屋顶形成一种繁简对比。
六是方与圆、曲与直对比。如天安门、端门门洞是圆形,午门的门洞是方形。又如笔直的中轴线与弧形的金水桥形成曲与直的对比。
七是动与静的对比。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由于空间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的节奏感,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如果说正阳门是序曲,那么太和殿则是高潮、景山公园就是尾声。
另外,故宫在内部空间、色彩、内部结构、装饰等方面都各有特点,都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建筑。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北京故宫建筑主要特点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故宫的建筑在整体和细节上都非常强调对称性,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的对角线中心,四角都有十只瑞兽,东西六宫也是相对排列,井然有序。其前半部分严肃、威严、壮丽、雄伟,象征着无上的皇权。
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故宫的后半部分则是带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带有花园,自成院落。与前半部分有着明显的功能区分。
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的。
整个故宫在布置的时候用了高低变化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也更加符合封建社会制度的等级制度。
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是什么
1、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故宫的建筑在整体和细节上都非常强调对称性,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的对角线中心,四角都有十只瑞兽,东西六宫也是相对排列,井然有序。
2、其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而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
故宫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整体布局
故宫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多间。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
外朝的后面是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区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做太上皇退位养老之所。
建造
北京故宫为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点位于元朝大都皇宫南面,然而北京故宫并没有在元朝大都皇宫的基础上建构,宫殿和宫墙均是重新建造,设计师为工匠出身的御用匠师蒯祥。
故宫在公元1420年正式落成,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1924年逊帝迁出故宫的五百余年,明、清两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经居住于此。溥仪就是最后的皇帝。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供应建设紫禁城的楠木木料,从西南各省、长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后利用江河运送出去,运到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存储加工。楠木如从四川运达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
地板的金砖是苏州、松江等五府生产;大城砖和青砖来自山东临清;红色颜料取自山东鲁山、博山;汉白玉来自房山县大石窝;京西门头沟提供青石、白石;花岗石来自曲阳县;河北宣化烟筒山提供杏黄色刷墙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运送最为困难,例如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是冬天时在地板浇水冻成冰后,下铺滚木用人力从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厂)和黑窑厂(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带)烧制的,白灰则是京西大灰厂制作。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上述文章内容就是对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和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图片的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有其他更多疑问请关注华展网。
标签: 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