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关系)

华展网 97 0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详细分析

巴以两国的冲突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有民族、宗教、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大国干预的外部因素。根本原因是两国对同样的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请求。

公元前20世纪前后,犹太人的祖先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犹太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流亡全世界的。

巴勒斯坦地区曾是犹太人的故乡,关于他们的传说为人所熟知。《圣经》这本基督教经典所记载的就完全是犹太人祖先的故事。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自古就是属于他们的领地,这在《圣经》中就有记载。不过巴勒斯坦人不承认这点。

真正的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巴以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

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Jewishnationalhome),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

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

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领区77%给予阿拉伯人,成为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内盖夫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领土。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联合国,成为成员国,保障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国家地位。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

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伊尔贡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

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Line)。

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战争中逃离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就一直持续至今。

扩展资料:

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

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2000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

犹太教古经典就曾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一巨石上献祭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约柜、挪亚方舟等圣物。圣殿后被毁,有重建,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胜地。原来的犹太圣殿遗迹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

但这种圣迹的重叠,也随即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由此使这块方圆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仇杀与血泪;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巴以人民的对立情绪,直至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也不时爆发激烈的枪战,对于每一方而言,对会不屑和不满于对方的到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这座占据着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拱手相让。

在阿克萨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巴勒斯坦其他墙别无二致。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犹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称为“哭墙”

。许多犹太人就对当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到“哭墙”祈祷耿耿于怀。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方结束。结果是犹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犹太教的宗教导师)和将领们赶往西墙,抚墙放声痛哭。

许多犹太人因此坚持,以色列决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穿过西墙右上方的一个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

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时常犹太人在西墙边祈祷,巴勒斯坦人则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掷石块,然后是以军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以冲突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 详细分析

巴以两国的冲突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有民族、宗教、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大国干预的外部因素。根本原因是两国对同样的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请求。

公元前20世纪前后,犹太人的祖先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犹太人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流亡全世界的。

巴勒斯坦地区曾是犹太人的故乡,关于他们的传说为人所熟知。《圣经》这本基督教经典所记载的就完全是犹太人祖先的故事。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自古就是属于他们的领地,这在《圣经》中就有记载。不过巴勒斯坦人不承认这点。

真正的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巴以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

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

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Jewish national home),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为犹太居民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接着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数场暴动发生。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犹太人大屠杀,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回归。

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

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领区77%给予阿拉伯人,成为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内盖夫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领土。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联合国,成为成员国,保障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国家地位。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

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伊尔贡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

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 Line)。

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战争中逃离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就一直持续至今。

扩展资料:

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

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2000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

犹太教古经典就曾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一巨石上献祭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约柜、挪亚方舟等圣物。圣殿后被毁,有重建,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胜地。原来的犹太圣殿遗迹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

但这种圣迹的重叠,也随即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由此使这块方圆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仇杀与血泪;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巴以人民的对立情绪,直至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也不时爆发激烈的枪战,对于每一方而言,对会不屑和不满于对方的到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这座占据着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拱手相让。

在阿克萨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巴勒斯坦其他墙别无二致。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犹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称为“哭墙”

。许多犹太人就对当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到“哭墙”祈祷耿耿于怀。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方结束。结果是犹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犹太教的宗教导师)和将领们赶往西墙,抚墙放声痛哭。

许多犹太人因此坚持,以色列决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穿过西墙右上方的一个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

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时常犹太人在西墙边祈祷,巴勒斯坦人则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掷石块,然后是以军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以冲突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关系)-第1张图片-华展网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什么相互仇视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

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扩展资料:

巴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巴勒斯坦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决议并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未在规定地区内建立阿拉伯国。此后阿拉伯联盟国家与以色列之间便发生了多次战争。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包括新旧两个城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将旧城尊称为“圣城”。

被占领土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并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兴建定居点。

水源问题

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北部雨量较多,南部为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拦截约旦河及其直流河水,并在被占领土地上大量抽取地下水。

民众压力

在以色列军队空袭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之间的冲突下一步将怎样发展?虽然还很难预料以军是否会在加沙展开大规模地面行动,但种种迹象表明,以政府和哈马斯都面临相互做出妥协、避免进行地面战的巨大压力,而且只有相互妥协才能使冲突地区重归平静。

“永远翻过分裂的黑暗一页”

为了打破哈马斯主导的自治政府上台以来巴勒斯坦遭遇的空前孤立和经济困难局面,阿巴斯同哈尼亚和哈马斯其他领导人进行对话,以便使他们改变强硬立场。虽然两派在埃及、沙特、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帮助下,达成了一些和平协议,但是并未改变各自不同的政治理念。

双方领导成员仍然各持己见,关系也是貌合神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方的根本立场仍然相去甚远。此外,两派争夺权力的斗争日趋激烈,双方所属的部长更是严重对立,积怨越来越深。哈马斯政府刚刚成立,便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境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以冲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巴勒斯坦两派和解的背后隐忧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为什么打仗?他们的历史是怎么?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1]\x0d\x0a编辑本段历史背景\x0d\x0a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加沙地带与犹太人定居点\x0d\x0a[2]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3]\x0d\x0a编辑本段发展历程\x0d\x0a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以色列前总理沙龙\x0d\x0a[4]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3]\x0d\x0a编辑本段冲突经历\x0d\x0a第一次中东战争\x0d\x0a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国旗\x0d\x0a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x0d\x0a第二次中东战争\x0d\x0a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x0d\x0a第三次中东战争\x0d\x0a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x0d\x0a第四次中东战争\x0d\x0a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x0d\x0a第五次中东战争\x0d\x0a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巴解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巴勒斯坦国旗\x0d\x0a2008年巴以冲突大事记1月17日,以色列关闭加沙口岸。1月23日,哈马斯武装等突破加沙与埃及的一处边境口岸,数以千计的加沙人涌入埃及抢购生活必需品。2月3日,埃及安全部队和哈马斯武装重新关闭边境。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热冬”攻势,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于冲突。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处犹太人机构遇袭,8名学生死亡。哈马斯声称对袭击负责。6月19日,哈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别与以色列达成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6月25日,5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炸死。8月2日,以军士兵朝试图逃离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该家族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联系密切)成员开枪,打死4人,打伤20多人。11月5日,以军在加沙的一次行动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马斯随后恢复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区当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弹袭击,十几人受伤。当天上午,以军空袭加沙地带,打死两名巴武装人员。11月16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东部,4名巴武装以色列空袭加沙\x0d\x0a人员丧生。11月27日,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巴官员说,以方当天在拉姆安拉、希伯伦、纳布卢斯和图勒凯尔姆等城市也发动大规模逮捕行动,其间有枪击事件发生。12月2日,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推土机开进位于加沙地带南部的拉法市,随后以军直升机发射一枚导弹,造成两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伤。12月18日,哈马斯与以色列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即日起宣布结束停火,并不再延续。从19日至26日,哈马斯向以南部地区发射了200多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表声明称,5名卡桑旅武装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死亡,该组织随后向以南部城市发射迫击炮弹作为报复。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总理奥尔默特呼吁阻止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外长齐皮·利夫尼发誓要终结哈马斯对加沙的控制。[5]\x0d\x0a编辑本段争论焦点\x0d\x0a耶路撒冷地位问题\x0d\x0a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x0d\x0a边界划分问题\x0d\x0a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x0d\x0a犹太人定居点问题\x0d\x0a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以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2年至2008年,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人口从1182人增加到了28.58万人,东耶路撒冷定居点人口已达到将近20万人。2005年8月,以曾在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时,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但在此后几年中,以并没有停止定居点建设。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x0d\x0a难民回归问题\x0d\x0a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x0d\x0a水资源分配问题\x0d\x0a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因此,以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巴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6]\x0d\x0a编辑本段如何解决\x0d\x0a中东问题多边会谈\x0d\x0a中东问题多边会谈,指的是由阿以冲突各方、其他中东国家及美国、俄罗斯、欧盟

请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的起因是什么?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由来已久,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

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所以因为各种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双方冲突不断,兵戎相见。

巴以冲突的阻力。

在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巴以政府曾签定过不少和平协议,但总是在谈判的最后阶段因为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而且各个调解方案和协议都因为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不了了之。这都归结于民族根深蒂固的仇恨和相互的不信任感。

特别对于以色列政府,作为拥有强大武力军事优势的一方来说,立足于本民族的利益,一起自杀性爆炸即可引起对巴居住地的狂攻滥炸或者摧毁民房。这样哈马斯恐怖等恐怖组织在暗,不断制造自杀式爆炸;以色列军队在明,恐怖组织的任何举动都成为他们攫取的把柄,肆伺机报复,这样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该地区的稳定,也不利于政策的实施。

上述文章内容就是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和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关系的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有其他更多疑问请关注华展网。

标签: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