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如何有效落实?首先要在教学方式上积极对接。有专家强调,落实核心素养,教法、学法比教材更重要。可见,落实核心素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求突破。
一、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三个学会”
1.学会发现。培养学生拥有“发现的眼光”非常重要。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做事,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是一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开始。
因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在发现学习中健康成长。有人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七天情降娃娃法事发现对于人的成长与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2.学会学习。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规律,拥有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的发展拥有了无限潜力。
比如学习兴趣的培养、目标制定、计划安排、学以致用、量力而行、关联新旧知识、自我反馈、合理休息、温故知新等,将认知的规律与方法逐步掌握并熟练应用,学会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3.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倡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读书学习的必备能力,拥有了质疑能力,读书和学习就进入了高境界。
因此,教师或家长,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的胆量和意识,既要虚心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又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他人,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质疑。
其次,要积极创设质疑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产生问题,进而提出并解决问题。
比如常常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启发学生提问,用“你的问题很好”“你的看法很独特”等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
二、在能力培养上,要体现“两大素养”
核心素养中有两大超级素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1.创新能力,体现聪明的脑。创新能力包括许多能力,比如,洞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等,都是创新者重要的核心能力素养。
可以说,创新能力、创新智慧,是多种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要坚持“五育”并举,聚焦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同时,要有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划和方法措施,比如,好奇心的培养,观察与实验,直觉和洞察力的培养,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培养,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训练等。
创新是能力,更是智慧,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
2.合作能力,体现温暖的心。合作能力主要指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协作、协调能力。有合作,才会和谐,和谐产生力量,合作才会走得更远。
提升合作能力,要积极创设合作情境和氛围,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者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学会合作的方法,认识到合作力量和重要性。再如,项目式学习,通过共同的学习项目完成,引领学生组建学习团队、学会分工合作,提升合作能力。
其次,要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品质,比如平等友善、善于交流、谦虚谨慎、化解矛盾、接受批评及善于倾听、独立思考等品质培养,有利于学生感受合作的温暖,提升合作能力。
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是教学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精准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精准性。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育,只有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才算真正落实到位。
(吴忠市利通区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