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蒋介石,很多人知道他是国民党右派,但在大革命一个短时期内,苏联和中共都视他为国民党的中派,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非联合一致不能完成国民革命”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办学方针。孙中山任命鲍罗廷、加伦为政治、军事总顾问,蒋介石高调“亲苏”,常常谈俄国革命的经验,号召学生“我们要党成功,主义实现,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的办法”。
1924年11月,周恩来继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训练中,蒋介石重视普及《曾胡治兵语录》,引导学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作战经验来说,曾国藩、胡林翼均属白手起家的练兵好手,加上蔡锷的精彩点评,该书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但周恩来认为曾、胡那一套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是以革命的战略战术思想教育学生”。
第四期学生文强回想往事,念兹在兹:“周恩来几乎每次都是讲《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分析》这样的题目,学生们人人爱听。他对国内外的形势了如指掌,阵线分明。他的讲演博而能约,条理清楚,易于笔记。”
1925年2月,以黄埔军校学生为核心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正式成立,起初所提口号只表明“反帝反买办”。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共产党员完全掌握了联合会,由于政治见解不同,一些教官、学生开始抵触,王柏龄、贺衷寒等人发起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抗衡,摩擦和纠纷从此不断上升。廖仲恺批评“两会的同志大多数没有把目前革命的谂任务搞清楚,没有认识到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各立门户,把革命的精神实力在内部闹小宗派抵消了。”
蒋介石不免感到困惑,对“联俄容共”政策疑心重重,有一次悄悄和方鼎英说:“这叫做提老鼠上床,咬自己的被窝,怎能安静睡觉呢?”此时,周恩来已经调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进军途中,蒋介石召集连以上干部联席会,重申黄埔军校不可分裂,应该把所有在军校以及在军队中的共产党员的名字,国民党员加入共产党的名字,悉数相告。周恩来以事关两党关系,须请示中央搪塞过去。
不久,蒋又找周个别谈话:“共产党员或者退出共产党,或者退出黄埔军校与国民党,后者当然非我所愿。”面对国共合作的波折与“暗潮”,蒋介石虽有防范之心,但总得来说比较谨慎、克制,他给《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同学录》写序,强调“三民主义信徒与共产主义信徒非联合一致不能完成国民革命”。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坚持“整军肃党,准期北伐”,要求第一军中共党员退出军官和党代表的职位:“我希望离开的同学,一本亲爱精诚之校训,不宿怨,不寻仇,不灰心,以光明之态度、亲爱之精诚,捐弃前嫌,续欢同学。”
或许有那么一点点遗憾和颜面上的愧疚,蒋在4月10日的日记中黯然写道:“团体分裂,操戈同室,损失莫大也。”20日,特地宴请退出第一军的共产党员,席间解释种种不得已,耐心回应了一些疑问,气氛还不算太糟糕。由此可见,北伐在即,蒋在确保自己和国民党的政治生命与前途能够延续的前提下,还不想撕破脸,毕竟中共教员、学生以往所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目共睹。
“革命军的武装实在是人民的武装”
1924年8月,广州商团与政府的矛盾持续扩大,孙中山下令廖仲恺、蒋介石扣留商团通过洋行外购的一批枪械弹药。扣械之后,商团反映激烈,罢工、罢市、游行请愿,严重挑战广州政府。孙中山率领支持他的粤、湘军移师韶关,准备冒险北伐。10月9日,孙致电蒋介石:“望即舍弃黄埔一孤岛,将所有枪弹并学生一齐速来韶关,为北伐之孤注。”蒋不同意:“埔校危在旦夕,中正决死守孤岛,以待先生早日回师来援,必不愿放弃根据重地,致吾党永无立足之地”。
关键时刻,周恩来撰文急呼“立刻以少数的可靠的革命军力,向一切反革命的商团和军阀下总攻击,以决最后的死战。”14日,孙中山不再犹豫,下令所有革命武装统归蒋介石指挥,黄埔一期第二、三队学生400余人奉命加入战斗,徐向前回忆说:“为平息判乱,军校回师广州,学生军第一次上战场,大家很勇敢,首次打出了军威。”16日,商团团长陈廉伯逃亡香港,事态得到控制。
强敌环伺,孙中山越发感叹“练兵一事为今日根本之图”,蒋介石拍胸脯说:“两月内可练一支劲旅。”11月13日,孙中山启程北上,临行前特地巡视军校,留下了“今观黄埔军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如此,必能继吾之革命事业,实行我之主义”等激励之语。
1925年1月,陈炯明集合潮汕一带的各式武装六万余人,想要重新夺回广州。黄埔军校教导第一、二团和第二期学生与部分粤军组成右路军,进行东征。右路军很快攻入东莞,老百姓还不知道革命军到底怎么回事,几乎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周恩来带领宣传队走街串巷,散发《告东江人民书》等传单。经过深入宣传,东莞商务分会出面迎接军校师生。
陈炯明军四千余人死守谈水城,教导第一团抽调十名连以上骨干与一百名士兵,组成奋勇队,担任破城任务。2月15日,蒋介石亲自指挥督战,奋勇队扛着云梯冒死攻城,第二营党代表蔡光举伤重不治,第四连党代表郑洞国一手扶梯攀登,一手挥动驳壳枪连连回击敌人,官兵一举登上城墙。教导团后来又在棉湖击溃叛军林虎所部,取得重大胜利,扩编为党军第一旅。
外患刚平,内乱又起。滇、桂军趁孙中山病逝北京和广州防务空虚,发动军事叛乱。蒋介石一度主张大元帅府迁至粤东,往闽南发展,鲍罗廷、加伦坚持广州不可弃,说服粤军一起回师讨逆。黄埔学生又一次将枪林弹雨的战场移作教室,瘦狗岭一战大破滇军,使广州的局势再次转危为安。
7月1日,大元帅府改组国民政府,党军和部分粤军旋即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为彻底消灭陈炯明,革命军进行第二次东征。10月上旬,双方在惠州城展开激烈战斗,革命军炮兵指挥官陈诚表现出色,操作山炮摧毁守军城墙上的机枪阵地,第二师第四团官兵蜂拥登城,号称千年未破的“南国天险”终于落入革命军囊中。
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作军事报告,末尾总结道:“这两年来,国民革命小小的成效,实在是三民主义的战胜。所以革命军所到的地方,人民都来切实帮忙。不仅表示热烈的欢迎而已。所以革命军实在是人民的军队,革命军的武装是人民的武装。”
应该说,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离不开共产党人的合作,工农群众的支持。然而一年后的1927年4月,蒋介石用粗暴的手段实行“清党”,这一事件意味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幸破裂,曾经富有朝气的国民革命军开始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1943年春,周恩来出席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学习会,谈到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他说:“国民党中派表面上与我们合作,赞成革命,但并不是真心和我们合作,而是随时提防和限制共产党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蒋介石。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在一个短时期内,他算是国民党的中派。”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回忆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3、杨天石著:《蒋氏秘档之蒋介石真相》,重庆出版集团2017年版。
4、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台北“国史馆”2015年版。
5、《周恩来统战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