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夫 fú】的用法和意义
提要: “夫”;指示代词“这(这个)那(那个)”;人称代词译为 “他”;
句首语助引下文;句中语助不翻译;句末语助表感叹。
(一)代 词
1·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些、那样”。例如:
(1)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孔子说:“这个人不轻易说话,一讲话就言中要害。”
(2)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那么这两个人,就是鲁国的安邦治国之臣。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5)故夫知(zhì)效一官,行比一乡。(《逍遥游》)——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效,功效,引申为“胜任”。行,善行。比,合,联合)
(6)君淹恤在外十二年,而无忧色,亦无宽言,犹夫人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君避难在外十二年了,却没有忧愁的脸色,也没有宽容的话,还是那样一个人。(淹恤,常年落难,流亡异地,意为避难。)
2·人称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他。可根据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译出。例如:
(1)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让他去学习一下,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他,指尹何。)
(2)公曰:“夫不恶女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平公说:“他不讨厌你吗?”(夫:指太子痤)
(3)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尹子木说:“晋国难道没有族亲和姻亲的人当大夫吗?”(夫:指晋国。族姻:指有同血统的族亲和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二)语气助词
1·用在句首,表示发端(开始)或引起下文或发表议论,不必译出。例如:
(1)夫君子之行······(《诫子书》)——君子的行为操守······(行:指操守、品德。)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与,交往。俯仰一世,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3)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打仗,靠的是勇气。(“······也”表判断)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饿辱使命》)——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 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表示发端;(2)引起下文(3)(4)发表议论
2·用于句中,其舒缓语气的作用,不必译出。例如:
(1)王知夫苗乎?(《孟子·梁惠王上》)——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只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人心。(灵修:神仙,这里指怀王。浩荡:荒唐,没有准则。民心:人心,诗人的苦心)
(3)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吊古战场文》)——我听说齐国魏国征兵去防守边境,楚国和韩国招募兵员去对付敌国。(徭戍:劳役和守边。)
3·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可译为“啊、吧”,或不译。例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
(2)悲夫!故列叙时人。(《兰亭集序》)——悲哀啊!所以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例如:
(1)孔子曰:“吾歌,可夫?”(《史记·孔子世家》)——我唱首歌,可以吗?
(三)复音虚词
1·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可译为“像那”“再说”“至于”等。例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像那阴雨连绵不断,整月没有晴天(的时候)。
谂(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2·且夫:用于句首,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例如: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再说,统一了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缩小变弱。(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变弱)
附:【夫fū】名词
①成年男子:匹夫(普通人)/一夫(人)当关,万夫(人)莫开(《蜀道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人)(《愚公移山》)/一夫(一人,指陈涉)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②女子的配偶:老而无夫曰寡(《孟子·梁惠王下》)/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后汉书·灵帝纪》)
③旧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被役使的人:农夫;渔夫;轿夫;夫役。
标签: 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