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升为1斗,五斗为一斛,2斛为一石,清朝一亩地有300斤粮食?
明朝的张居正可谓是做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来,全国各地基本都是延续这一算计,只不过缺陷还是蛮多,明朝以前,还是有许多地方没有实现“合群”,觉得这个度量衡不好用,直到张居正做了一次全国土地的丈量,规定了弓尺的长短及丈量方法,于是间接的才有了10升为1斗,五斗为288一斛,2斛为一石。
张居正的这一次土地测量可谓是中国历史质量最高,也是最合理的一套耕地统计数字,算得上一个历史丰碑。
到了清朝,由于满清人对于汉人起初是一种不友好的态度,所以在丈量制度上面,也是难以服众,汉人不听,所以各地也不能严格执行部颁的标准,很快就陷入一种紊乱状态。但在康熙执政的期间,做了一些表率,颁布了一些政策,渐渐的汉人对满人也没有多大的仇视,于是就接纳了“部铸弓尺,颁得天下”。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这时因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标准,在弓步上面就没有统一,比如江南地区的六尺为一步,而这个尺的标准也是不一致的,老一辈的肯定听说过苏尺和官尺。
清朝规定240步就是一亩田,但是这里就有大亩和小亩的区别,260步的360步的甚至有些大户人家还有1200步,这一点上面来看,确实没有做到合理化。其次有些地方也没有用亩来表示耕地,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有差异,比如东北关外,别人就用晌为单位,一晌地就是一个人一天能够耕种的土地面积,但这个晌就会因人而异,年轻力壮的这个晌的面积就大一些,而一些不利索的晌的面积有小一些,所以根本无法统一,至于这个一晌地等于多少亩田地,更是无法确定。
还有些地方会用种子种植的多少规定田地,比如那个“一斗田”就是能插完一斗稻种所育成的秧苗,也有会以“一石田”为单位,说明这块地收获一石粮食,此外还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表示单位。
那么说到底,清朝的一亩地是不是如一些人说的有300斤粮食?这一点有很大的猜忌,因为多个地方的量器也是大有不同,比如箩、桶、碗,但这个箩的实际容量因为有资料佐证,所以可以大概的换算出来,1箩=70斤=2斛=10斗,1担=2箩,至于桶和碗没有具体的资料所以无法确定,更加无法换算。而根据现有的资料看来,1石等于140斤折算,而清朝大概的一亩地有一到两石,所以有可能是300斤。
标签: 288